首頁.關於美國肉品.豬.食用安全.美國豬肉之生產

美國豬肉之生產

Types of Operation 生產場基本型態

豬隻肥育場Finishing farms:業者買入40至60磅重的豬隻,然後肥育至適合屠宰的重量後賣給屠宰商。在美國,今日豬肉生產設施基本上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 仔豬生產到屠宰的一貫式生產Farrow-to-finish farm:
像這樣的工廠,包辦豬隻從出生到屠宰的所有過程,從繁殖開始,直至豬隻養到約265磅時送入屠宰。
◎ 仔豬生產至準備肥育階段Farrow-to-nursery farms:
從繁殖豬隻開始,並將小豬養至40至60磅時送入豬隻肥育場進行增胖。
◎ 仔豬生產至離乳Farrow-to-wean farms:
從繁殖豬隻開始,並將仔豬養至10至15磅的斷奶階段,然後銷售至豬隻保育肥育場。
◎ 離乳至肥育Wean-to-finish farms:
業者買入斷奶的小豬,然後將之肥育至適合屠宰的重量後賣給屠宰商。
◎ 豬隻肥育場Finishing farms:
業者買入40至60磅重的豬隻,然後肥育至適合屠宰的重量後賣給屠宰商。
▸ Nutrition 營養照護
在美國,豬隻在每一個生產階段的飼料營養攝取都要均衡。玉米、大麥、高梁、燕麥、以及小麥提供豬隻飼料當中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主要來源。美國豬肉產業在2008年消耗掉12億蒲式耳的玉米,以及4.33億蒲式耳的黃豆。油籽粉亦為飼料當中蛋白質的來源之一,有助強健肌肉與保護器官。維他命與礦物質如鈣與磷,都是均衡飲食營養素的要角之一。
年輕豬隻的飼料成份中有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二為粗蛋白質。若豬隻成長到預期的重量,則飼料成份就需要調整以促進營養攝取均衡。惟有適時、適地的調配營養素,豬隻餵養與成長效率才會好。就飼料的來看,有些農場自行碾磨調配穀物,有的則是向飼料工廠採購飼料。
▸ Major Swine Breeds 常見豬種
美國目前飼養的豬隻都比以往還來得精瘦,與1950年代相比,目前的豬隻脂肪含量比率已減少七十五個百分點。二次大戰的前後,豬隻的背脂厚度平均為2.86英吋,如今背脂厚度則相對減少0.75英吋。消費者與屠宰商都偏好精瘦豬肉,故生產者就必須迎合市場喜好,飼養出更精瘦的豬隻。目前的豬肉之所以較以往精瘦,要歸功於一些新的生產科技與優良基因。目前最受歡迎的豬種為下列八種:約克夏豬(Yorkshire)、杜洛克豬(Duroc)、漢普夏豬(Hampshire)、蘭瑞斯豬(Landrace)、巴克夏豬(Berkshire)、斯堡慈豬(Spotted)、波中豬(Chester White)、波蘭豬(Poland China)。
▸ Swine Production Systems 生產系統
無論豬隻是放養在牧草地或是在室內豬舍養殖,豬肉生產都是系統化。規律的作業方式與專業分工為現代豬肉生產業者經營的特色,無論是在室外放養,還是室內養殖。豬肉生產廠類型的選擇取決於資金大小、人力條件、以及專業管理程度。同樣地,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豬隻養殖廠,動物與員工福利都是生產業者最重視的經營方針。良好的豬隻照護端賴於有效的豬舍管理,而非何種類型的養殖廠。
自動化設備工廠需要投入的資金高,但每單位產出所需勞動力則較少。這類自動化設備工廠在管理豬隻的方式較輕鬆,讓業者能更直接地控管豬隻,動物和員工能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下活動,豬隻的餵養與成長效率也因此更佳。
牧草地與戶外生產系統需要更多的土地空間,每單位產出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相對地,這類養殖場的資金需求較不高,尤其是對那些利用剩餘的土地空間生產的業者。一般來說,戶外生產系統每單位土地/勞動力/飼料的產出皆低於自動化設備工廠。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業者偏好戶外養殖,有些業者甚至標榜他們的豬肉來自草地上放養的豬隻,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也一直佔有一席之地。
▸ Breeding and Gestation 育種與妊娠
育種場因種畜交配方式不同而異,主要分為三種:欄內自然交配、人工輔助交配、人工授精。進行欄內自然交配的育種場,擁有至少一隻公豬,與一群母豬置於同一欄相處。此類育種場不需太多人力作業,但無法提供詳實配種資訊。至於人工輔助交配,則是自動化設備工廠中最常見的育種方式:場內置入一隻公豬,觀察並確保公母豬交配,這樣比較費工,但觀察過程累積下來的心得可供未來管理的參考。人工授精則是目前最普遍的育種方式,也是最快速最有效率的育種法,能夠降低疾病傳染的風險。對講求效率的自動化設備工廠來說,人工授精是最受歡迎的育種方式。
▸ Farrowing & Nursery 分娩與保育
母豬分娩的場所從牧草地小型、獨立的生產舍到室內型半自動/全自動化設備廠房中的分娩舍都有。分娩舍內設有獨立的分娩床或分娩架,供母豬生產並保護幼豬不被母豬壓傷。場內環境衛生相當重要,以避免疾病傳染。剛出生的仔豬接受母乳哺餵的時間約在出生後二至四週後結束,這時體重約在10至15磅,斷奶的仔豬會移至保育場,剛斷奶的仔豬活動的環境衛生條件很重要,所以這個場所的地板都是特殊的漏糞地板,以維持場內地板的乾燥與衛生。在這個階段的小豬食用的飼料是混合穀物、乳製品、與動物性蛋白質,待養至8至10週,或者體重達40至60磅,則可準備進入下一個肥育階段。
▸ Growing & Finishing 育成與肥育
在過去,豬隻的育成與肥育分指的是二個不同的階段。育成與肥育之所以會分開來稱呼,是因為過去市場喜歡脂肪豐厚的豬隻,而肥育指的是將豬隻再養肥至一定的重量以取得更高脂肪含量的豬肉。育成和肥育是在二個不同的圈舍或處所進行。至於目標體重,育成是將豬隻養至120磅,而肥育是將豬隻送往肥育場從120磅養至更高的屠宰重量。
在今日,育成與肥育是一起作業,而豬隻養至120磅就幾乎不會再繼續養胖了。豬隻從育成至肥育的過程中,業者會針對它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調配不同的飼料配方,最高可細分成九個階段。閹豬與小母豬在育成與肥育期間通常都會分開飼養,因為不同性別的豬隻,其營養需求亦迥異。將不同性別的豬隻分開餵養,才能真正提高豬隻飼養效率與精肉生成效率。
豬隻肥育為生產過程中生產成本最高的階段,肥育階段的花費即佔生產總費用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美國豬肉生產的平均飼料換肉率(指活豬體重增胖一磅所需餵養飼料的磅數)約在3.0至3.2之間,且換肉率不斷在穩定提升當中(即活豬增胖一磅所需餵養的飼料量變少)。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環境永續發展工作

美國豬肉生產者在農場管理過程中相當重視環境永續發展,許多業者在農場建築上運用生態工法,將污染降到最低。今日美國的豬肉生產工廠還會從糞肥當中處理及回收提取出珍貴的養份,讓這些物質可再製成為肥料。在過去十年,美國豬肉生產者在環境及自然保育的工作上扮演一個領導的角色。生產者與政府、科學家、保育專家、與在地社群合作,共同面對畜牧生產環境上的一些挑戰。舉例來說,豬肉產業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包括發展改善集糞流程與處理的最適管理措施(BMPs),並與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共同贊助空氣品質監測研究等。
美國大部份的生產者都有實施肥料管理計畫,該計畫結合環境保育概念與生產廠管理作業,將動物糞肥加以收集利用,提取養份灌溉穀物以促進穀物生長,確保生產效率與環境資源保育二種目標能夠同時達成。穀田施肥作為穀物生長的養份這種做法由來己久,這種做法不但有利於穀物生長效率,亦滋養土壤。糞肥會使土壤中生長出一些有機物質,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而這是一般商業肥料所無法做到的。

相關連結

認識美國豬農 +
美國豬肉之生產 +
美國肉品檢驗制度與程式 +
聯邦肉類檢驗制度 +
食品和安全檢驗服務局肉類檢驗程式 +
出口證書 +
HACCP–危害分析和重要管制點概述 +
美國養豬業如何確保肉品安全 +
美國豬肉產業的發展 +
手冊《美國豬肉,食在好安心》 +